当前位置:首页→科技资讯
重庆科技迈大步一下捧回13奖
发布日期:2010-01-12 12:06:54    打印

  昨日,北京人民大会堂,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获奖代表合影  新华社 图

  商报讯(记者 纪文伶)一年一度的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共授奖374项(人),我市有13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2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次。

  每个项目获奖十万元

  据悉,13项获奖科技成果中,我市单位牵头完成6项,与市外其他单位合作完成7项。主要集中在工业生产、交通建设、信息化技术和多发常见疾病等相关领域,已进行了成功运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说,去年的获奖成果有一个特点——跨区域性科技合作体现优势。近年来我市和国内科技合作深入,13项获奖成果有7项是我市单位与市外单位合作完成的,其中包括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家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还有分布于浙江、广东等地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据悉,我市获奖的每个项目和个人将获得10万元的奖金。

  胡锦涛为他们颁证书

  昨日,市科委成果市场处处长冯光鑫作为重庆9名获奖代表之一,从胡锦涛手上接过了证书,胡锦涛与他亲切握手,参会领导还与他们一起合影。晚上9点,回渝飞机降落重庆,说到上午的颁奖典礼,冯光鑫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看到国家领导对科技成果如此重视,能和总书记握手,怎能不感到荣耀和激动!”

  冯光鑫介绍,这是历年来我市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奖最多的一次,比去年的7项获奖数目增长近一倍。据介绍,我市的科技成果在西部地区已处于领先水平,2009年,全市科技投入共计2.8亿元,加上国家投入,已超过十亿元。近年将增加投入,鼓励企业自主开发科技成果。

  我市单位牵头完成的6项科技成果

  ●重庆大学牵头完成的“恶劣环境中电气外绝缘放电特性及其在电网中的工程应用”;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六研究所牵头完成的“移动通讯用滤波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重庆交通大学牵头完成的“钢管混凝土拱桥建设成套技术”;

  ●第三军医大学牵头完成的“创伤感染流行病学特征、易患机制与诊治措施”;

  ●第三军医大学牵头完成的“战创伤复杂性骨缺损救治的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

  ●后勤工程学院牵头完成的“军队油库站安全关键技术与装备系统研究”。

  与市外单位合作完成的7项成果

  ●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与其他单位合作完成的“钢铁材料及制品大气腐蚀数据积累、规律和共享服务”;

  ●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与其他单位合作完成的“流程工业现场总线核心芯片、互操作技术及集成控制系统开发”;

  ●重庆交通大学与其他单位合作完成的“西部山区公路铁路泥石流减灾理论与技术”;

  ●重庆交通大学与其他单位合作完成的“公路在用桥梁检测评定与维修加固成套技术”;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与其他单位合作完成的“深井煤与瓦斯突出煤层区域性瓦斯灾害防治关键技术及应用”;

  ●重庆大学与其他单位合作完成的“尾矿坝灾变机理研究及综合防治技术”;

  ●重庆邮电大学王平与其他人合作完成的“新一代控制系统高性能现场总线—EPA”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奖项点击

  他的发明 可控制家电温度湿度

  “如果缺少锲而不舍的精神就不要搞科技!”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47岁的王平博士是此次我市唯一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的科学家,他与其他人合作完成的“新一代控制系统高性能现场总线—EPA”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这项科研成果听上去很复杂,简单地说,就是将英特网技术应用于化工业制造等行业的自动化系统,让多个系统联运,使现场控制更节能、快捷。”王说,自从2001年启动研究项目后,已记不清做过多少次实验,2005年已基本完成,但直到2009年都在不断完善。他说,从事科研工作是艰难而曲折的,不但需要百折不挠,也需要团队协作精神。王平的周末、节假日几乎都交给了实验室,几年没有认真逛过一次街。被问到家属是否理解时,王平很朴实的一笑:“科研工作者就是这样,大家都习惯了。”

  王透露,这项科学发明已在全国开始推广应用,以后国内智能小区、智能楼宇也将运用此技术,比如家里的电器、温度、湿度都可以通过一个系统进行控制,让市民很容易就能搞定日常生活的繁琐家务。

  重大项目 花了20多年才完成

  重庆大学牵头完成的“恶劣环境中电气外绝缘放电特性及其在电网中的工程应用”也是这次的获奖项目,这个项目是指在冰雪天气、污染很高的情况下,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能够实现动态监测覆冰,以高科技的绝缘技术确保电线、电网正常运行。重庆大学科研人员蒋光良教授说,这个科研项目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运作了,牵头人是原重大校长,他2000年去世后,师生们继续这项使命。“是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实现的!”科研人员多次来到青藏铁路沿线5000多米海拔的“生命禁区”做实验,由于危险性大,为每个人都买了80多万元的保险,曾经有人因高原反应而被当地驻军部队送去急救。现在,青藏铁路上已运用了这项技术,而我市酸雨多,在高海拔的偏远山区,也将逐步推广这项技术。

  短评

  科技发展

  重庆走在大路上

  刘书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昨日,重庆13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这是历届重庆获奖最多的一次,比上年增长近一倍。

  这确实鼓舞人心。这是我市创新能力取得快速发展,特别是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取得较快提升的体现。

  重庆科技能取得如此成绩,确实不容易。重庆科技力量基础薄弱,解放初期科技工作人员仅1000余名,经过60年发展,2008年全市科技工作者达到9万余人。但在全国层面上,“9万”还是太少。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科技工作者为5160万人。

  但基础薄弱并不妨碍重庆科技创新能力从最末梯队快速“晋升”,成为西部“领跑者”。2008年,重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分别居西部第二、全国第十二,技术交易额居西部第一。且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如开创无创治疗肿瘤的先河;攻克移动手机TD-SCDMA标准、核心芯片等关键技术,TD-SCDMA标准被国际电信联盟作为3G手机国际通信技术标准。

  不过也要看到,我市科技实力和全国比还有很大差距,如中国工程院去年增选48院士,重庆连续8年无人当选;科研院所数量不多、实力不强,作为直辖市还没有中科院分院;资源配置决定了在高科技领域难以突破。

  但随着我市努力打造长江上游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战略的展开,科技投入逐年增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008年为60.2亿元,占GDP的1.18%,该占比在全国位列第十二位,预计2009年R&D经费支出79亿元、占GDP比重1.4%;惠普、富士康、思科、高通等IT巨头去年都把目光投向重庆,这将推动重庆成为西部IT高地,2012年IT将成为我市第一支柱产业;面向全球延揽学术技术精英,特聘百名“两江学者”;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去年在重庆召开,推动科技深入民心……

  年轻直辖市的科技发展,已经走在了大路上。

收藏此页】【 】【关闭